博物话本网 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|关于清明节的资料

清明节的来历|关于清明节的资料

清明节的来历|关于清明节的资料

清明节,每年春季的这个时候,我们都会特别重视。它通常在农历三月上旬,也就是阳历四月五日之后,是一个让我们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。

说到清明,它其实是中国古代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,标志着气候的转变。这些节气是按照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来划分的。春天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和谷雨;夏天是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和大暑;秋天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和霜降;冬天则有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和大寒。

清明节和古代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。这个时候,天气开始转暖,雨水也多了起来,正好是古代农耕社会开始播种的好时机。《岁时百问》里就提到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所以,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农耕节,并没有扫墓的传统,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传统节日。

清明节的时候,人们会有很多传统活动,比如祭扫坟墓、踏青、插柳等等。

说到扫墓,这个习俗其实是从寒食节演变而来的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。那时候,晋国发生了内乱,太子重耳因为遭到迫害而流亡。在流亡期间,他的忠臣介子推为了救他的饥饿,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煮汤。重耳后来回国成为君主,却忘了奖赏介子推。介子推并没有因此而怨恨,反而选择隐居。晋文公后来想要弥补,却不幸在一次火灾中意外地害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。

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,就下令在他们被埋葬的大柳树下禁火,只吃冷食,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。后来,人们就在这一天扫墓祭祀,以此来纪念介子推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很接近,到了唐代,这两个节日就合并了,扫墓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部分。

古代的扫墓仪式非常庄重,人们会摆放供品、修整坟墓、焚香烧纸,甚至在墓地种植松柏来表达哀悼。扫墓那天,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城去扫墓,连牧童也会把牛赶下山,以免妨碍他人。而那些身在异乡的人,则会远远地望着家乡,心中默默祭拜。

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柳。有人说,在家门外插柳可以帮助祖先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,也有人认为柳枝能够驱邪。所以在清明这一天,很多人都会在家门口插上柳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还会戴上柳冠或柳叶环。

清明时节,万物复苏,春色满园,大家都喜欢趁这个时候出门赏春,这就是所谓的“踏青”或“游春”。因为大家都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游,所以清明节也成了春季最热闹的时候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博物话本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ushi.bowuhua.com/minjian/1312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