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朝统治初期,1645年,顺治皇帝颁布了一道严苛的命令:所有汉族男性都必须剃去头发,只留下一条辫子。这个规定的口号是:“跟随者为我民,犹豫者为敌寇。”不遵从者,无需多言,直接处决。这标志着中国男性开始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辫子时代。
辛亥革命带来了变革的风潮,国民政府宣布剪掉辫子,这一命令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剪辫运动。尽管有些保守派拒绝剪辫,但革命者们在街头见到这些人,就会上前强制剪除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强制行为转变为劝导。革命者们走上街头,教育民众自愿剪辫。在上海,一场大型的剪辫集会在大东门火神庙举行,吸引了超过一千人参与。在这里,通过演讲和引导,许多人当场剪掉了辫子。上海的群学会还发起了免费剪辫活动,吸引了无数人参与。徐志棠通过提供奖励来鼓励人们剪辫,他承诺在三天内来他这里剪辫的人不仅免费,还能得到一碗大肉面,这吸引了三百多人参与。最终,自愿剪辫成为了一种风尚。
许多革命党人和留学生为了表明他们反对清朝的决心,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剪掉了辫子。两江总督瑞方的儿子,当时在英国留学,也表达了剪辫的愿望。尽管瑞方最初反对,但在朋友的劝说下,他最终同意了。这场电报往来的费用高达8000元,后来有人开玩笑说,瑞方的儿子的头发价值连城。
即使是末代皇帝溥仪,也考虑过剪掉他的辫子。他的想法遭到了太妃和他的老师们的强烈反对,他们认为作为皇帝,他应该保持这个传统。但是,溥仪的英国教师庄士敦对辫子表示了厌恶,并嘲笑它像猪尾巴,这对溥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最终,溥仪决定剪掉他的辫子,尽管他的剃头太监因恐惧而脸色苍白,溥仪还是亲自动手,剪下了他的辫子。如今,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条黑色的长辫,据说那正是溥仪的辫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