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28年的一个冬晨,天空刚刚泛白,朱德将军再次率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前往宁冈龙市搬运粮食。
那天,朱将军身着朴素的灰色军装,头顶斗笠,腰间紧束,腿上绑着布条,脚踏草鞋,从山中走来。到了龙市,战士们各显神通:有的用箩筐,有的用袋子;没带工具的战士们干脆脱下裤子,把裤脚捆紧,将粮食装进裤管,肩上一扛,也是轻松自如。于是,大家或挑或背,翻山越岭,沿着井冈山曲折的小径前行。
那时,朱将军已是四十多岁的人。他头戴斗笠,肩挑满载的粮食,与年轻战士们并肩行走。大家心里想着:朱将军夜里策划战斗,白天还得搬粮,这样下去会不会太累了。战士们决定向朱将军“提出抗议”,劝他减轻负担。朱将军似乎洞悉了大家的想法,提议说:“同志们,咱们今天来个比赛,看谁能最先到达黄洋界的大槲树!”一听比赛,战士们兴奋起来:“好!谁先到大槲树谁就是英雄!”一位机智的战士提出了一个条件:“朱将军,比赛当然可以,但您年纪大了,不能挑那么重,分一些给我们吧。”朱将军听后,开怀大笑:“那怎么行!”说完,他挑起粮食继续前行,留下一串欢笑。
到了中午,大家在黄洋界的大槲树下停下来休息。黄洋界地处1300多米的高处,险峻壮丽,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,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。当云海涌动,这里宛如无边的大海,因此也被称作“汪洋界”。休息时,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,怎样才能说服朱将军少挑一些粮食。最后,他们让一个机灵的小战士偷偷藏起了朱将军的扁担,希望这样他就能休息一会儿。但朱将军却砍下一根粗大的毛竹,亲手制作了一个新的扁担,并在上面刻下“朱德记”三个大字。从此,没人再敢动他的扁担。战士们看着朱将军大步流星地走在山路上,汗水湿透了他的军装,扁担压弯了他的背,都感到无比敬佩。这时,山间回荡起了歌声:
“同志们啊,扁担亮晶晶,朱将军带头上井冈;井冈的兵强马壮,粮仓满满等春光;打倒敌人分田地,粮食足够人欢畅;守护家园人安康,井冈山上歌声扬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