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江的乡村和城镇,有一道菜因宋代文学巨匠苏轼而闻名遐迩,那就是“东坡肉”。这道菜的历史悠久,故事背后也颇具趣味。
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苏东坡。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担任杭州的官员,还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,因此他的名声在浙江地区广为流传。西湖边的那条美丽的堤坝,至今仍被称为“苏堤”,而“东坡肉”的诞生据说与修建苏堤息息相关。
苏东坡的早年生涯在北宋的京城做官,由于与改革派领袖王安石意见相左,他选择离开京城,转而在地方任职。1071年,他来到杭州担任通判,后来还在密州、徐州和湖州等地担任知州。1079年,因卷入“乌台诗案”而被贬到黄州(今湖北黄冈),在那里过着名义上的小官生活,实际上是被流放。在黄州的日子里,苏东坡的生活十分清苦,但他仍然保持着与朋友共享简单的猪肉佳肴的习惯。他甚至写下了一首诗来分享他烹饪猪肉的心得: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粪土,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鲜煮。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。”这首诗表明,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就开始了对“东坡肉”烹饪方法的探索。
1085年,宋哲宗登基,司马光派系重新掌权,苏东坡于次年被召回汴京任职。但不久,他因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看法上出现分歧,再次被贬为地方官。1090年,他再度被任命为杭州的官员。在那里,他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工程,动员数万民工疏浚西湖、修筑湖堤、兴修水利设施。为了表达对这位太守的感激之情,当地百姓将猪肉和绍兴酒等食材送给苏东坡。苏东坡指示家人将烧好的猪肉连同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问劳工。然而,家人误将猪肉与黄酒一同煮,意外地炖出了一道风味独特、香醇可口的肉菜。这个意外的发现很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,消息迅速传开,人们不仅传颂苏东坡的善举,也纷纷模仿他的烹饪方法。就这样,“东坡肉”成为了杭州的传统美食,声名远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