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元前262年,秦国的霸气昭襄王决定一举拿下韩国,派出了他的得力将领白起。白起不负众望,迅速占领了野王,这个举动直接切断了上党和韩都之间的联系,让上党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。上党的将领们宁死不屈,不愿意向秦国低头,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计划,决定把上党的地图送给赵国,希望能得到援助。
赵国的孝成王,也就是赵惠文王的儿子,接到这个消息后,立刻派出军队接管了上党。但是好景不长,两年后,秦国又派出了王龁包围了上党。孝成王急中生智,命令廉颇带领着二十多万大军前去解围。可是,当他们抵达长平时,上党已经落入了秦军之手。
王龁野心勃勃,想要继续进攻长平。廉颇见状,迅速布防,命令士兵们筑起坚固的堡垒,挖掘深沟,与秦军展开了长期的对峙。王龁多次挑衅,想要诱使赵军出战,但廉颇老谋深算,坚决不肯上当。
秦昭襄王听闻此事,感到棘手,便请教了他的智囊范雎。范雎提出了一个狡猾的计策,他说要想打败赵国,就必须让赵国把廉颇调回去。昭襄王虽然觉得这个计划难以实现,但还是让范雎去尝试。
不久,赵孝成王的耳边开始出现了各种议论,大家都在说秦国害怕赵国派出年轻有为的赵括。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自幼热爱兵法,谈兵论战,自信满满,甚至连他的父亲也不放在眼里。
赵王被这些议论所影响,决定找赵括来一试。赵括信心满满地表示,如果对手是白起,他还需要好好考虑一番,但如果是王龁,那简直不值一提。赵王听后大喜,立刻任命赵括为大将,取代了廉颇。
蔺相如看出了赵括的不足,劝告赵王不要轻易更换将领,但赵王并没有听从。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,希望王不要派遣她的儿子,因为赵括的父亲在临终前曾反复叮嘱,赵括虽然谈兵论战,但实战经验不足,恐怕会将赵军置于危险之中。然而,赵王的决心已定,不再听取任何劝告。
公元前260年,赵括带领着二十万大军抵达长平,接替了廉颇。赵括一上任,就废除了廉颇制定的所有规章制度,下令说只要秦军再来挑战,就必须迎头痛击,直到将敌人彻底击溃。
范雎听说赵括取代了廉颇,知道自己的计谋成功了,便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,指挥秦军。白起到达长平后,精心布置了埋伏,故意输掉了几场战斗。赵括上当了,急忙追击。白起利用这个机会,将赵军引入了预设的埋伏区,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,同时派出五千骑兵直取赵军大营,将四十万赵军分割为两部分。赵括这才意识到秦军的强大,只能筑起营垒,坚守阵地,等待援军。但秦军又切断了赵国的救援和粮草补给线。
赵括的军队内部缺乏粮草,外部没有援军,坚守了四十多天后,士兵们疲惫不堪,失去了战斗意志。赵括试图带兵突围,但秦军万箭齐发,将赵括射杀。赵军主将阵亡的消息传开后,士兵们纷纷投降。就这样,四十万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,全部覆灭了。这是一个关于纸上谈兵的悲剧,也是一个关于实战经验重要性的教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