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话本网 励志故事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

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

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

范仲淹的故事,不仅是历史的记载,也是毅力与奋斗的象征。他的母亲,谢氏,虽然命运多舛,但她的坚韧和对儿子的期望,如同磐石般坚定。她以孟母三迁的精神,倾注心血培育范仲淹;而他,以颜回的自律为榜样,励志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物。他们的故事,成为了古代勤学苦读的佳话。

范仲淹深知,要成就一番事业,必须自我约束,不畏艰难,坚持不懈。

故事一:简朴的饮食

在醴泉寺的求学日子里,范仲淹的继父家境已经十分拮据。每次离家,母亲总是忧心忡忡,恐儿子饥饿,也不愿给寺院添负担。但范仲淹总是只带极少的粮食,让母亲唠叨不休。他总是自信满满地回答:“放心,我知道自己需要多少。”

刚到寺院时,他会将粮食交给厨房,与其他僧侣一同进餐。但他沉浸在书海中,常常忘记时间,错过用餐。寺院里的僧人看他这么专注,便主动送饭。范仲淹感到不好意思,觉得自己给人添麻烦了。

为了方便学习,他决定自己动手做饭。每晚,他会准确量好米和水,点燃木柴,煮粥。一边读书,一边煮粥。粥煮好后,他就睡觉。第二天早上,粥已经凝固,他会用小刀划成四块,早晚各吃两块。至于蔬菜,他会在读书的山中采摘野菜,简单调味,就是一餐。

这种生活方式,被称为“划粥断齑”,体现了范仲淹的节俭和自律。在醴泉寺的三年里,他就是这样简朴地生活着。随着他在北宋的辉煌成就,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他青少年时期勤学苦读的代名词。

故事二:金银窖藏

有一次,范仲淹在洞中读书,两只老鼠闯入粥锅,引起了一阵骚动。他发现了两只小老鼠,一白一黄,忙把它们赶出去。老鼠逃到外面,钻进了荆树旁的洞里。范仲淹跟到树下,发现两个洞里分别闪着金银的光芒。他好奇地挖开一个洞,发现了满满一窖的黄金。他没有动用,而是将其重新埋好。另一个洞里是白银,他同样没有取用,而是继续夜读。

三十年后,醴泉寺遭遇火灾。慧通大师不忍看到寺庙毁灭,找到了范仲淹求助。范仲淹虽然热情接待,但并未提及修复寺庙的事。临别时,他赠送了上等茶叶,并留下了一首诗:“荆东一池金,荆西一池银,一半修寺院,一半济僧人。”慧通大师和其他僧侣对范仲淹的高尚品格深感敬意,用这些金银修复了寺庙。这个故事,成为了邹平地区家喻户晓的佳话。范仲淹在醴泉寺的三年苦读,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他不仅广泛涉猎书籍,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,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这些故事,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博物话本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ushi.bowuhua.com/lizhi/7281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