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中的日子里,我遇到了若素,一个名字就像她本人一样简单而深刻。她的外表和打扮不起眼,不爱说话,很少成为焦点。我注意到她是在一堂语文课上,当老师提到她的作业时,我感到惊讶。
我好奇地看了她一眼,她站起来时显得有些犹豫,脸红得像朵花。她读出了一句仿写的句子:“荷叶上的露珠,哦,那其实是天使的泪水。”她的话音刚落,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她则害羞地坐了下来。
那一刻,我发现她的美丽。每个女孩都像是一朵花,她们的花朵总能让人陶醉。意外的是,老师把我们安排成了同桌,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聊天了。果然,坐在她旁边后,我变得安静了许多。
有一天,她突然问我是否读过顾城的诗。我愣住了,心想这是在考验我吗?我对文科一向不在行,尤其是语文。但她的真诚让我感到羞愧。
那天,她跟我分享了很多关于顾城的故事。她说她最喜欢的诗句是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”她希望像诗中所说,在大地上画满窗子,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能看到光明。虽然我不太理解这些诗句,但我知道她内心有着阳光。
因为她,我开始喜欢上顾城的诗,也开始接触文学。顾城的笔下有一个个童话王国,温暖了孩子们的梦想。童话很美,但也很脆弱,我担心若素的梦想会不会在现实中破碎。
后来,我们分科了,我选择了理科,而她也选择了理科。分科后,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。高三时,我们都忙于学习,很少见面。
我们最后一次长谈是在考试前,谈到了未来的梦想。她说她想毕业后去西藏支教。我担心她去那里会有危险,就告诉她一些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报道,但她却说:“飞蛾扑火,是为了那一点星光。”她说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,她想去那里。
高考后,我们就没再见面。直到最近的一次同学聚会,我才听说她真的去了西藏,并成为了一名老师。我还听说她当初填报志愿时,和我选择了同一所大学,只是最后因为成绩没达到而去了另一所。
这段时间,我一直在思考过去和现在,想着为什么若素在我的心里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。直到我读了《小王子》,我才明白我缺少的是对那一点星光的追求。当我照镜子时,我发现自己失去了最纯真的微笑,失去了最初的梦想。